雷达电路保护:二三极管与NTC热敏电阻的协同关断机制
在L4级自动驾驶系统中,毫米波雷达电路需在复杂工况下抵御瞬时过流、电压浪涌及温度失控风险。传统保护方案中,二三极管与热敏电阻多独立工作,难以实现故障快速关断与能量耗散的协同平衡。平尚科技基于AEC-Q101(半导体器件)与AEC-Q200(无源器件)双认证标准,开发了二三极管与NTC热敏电阻的协同关断机制,通过动态参数匹配与热-电联合仿真,为车载雷达构建全场景电路保护体系。

雷达电路保护的核心挑战与协同设计逻辑
车载雷达电路面临多重威胁:电源线瞬态脉冲(如ISO 7637-2定义的+100V/-150V脉冲)、静电放电(ESD 8kV)及芯片过热(>150℃)。单一器件方案存在显著局限——TVS二极管虽可钳位电压,但缺乏过流感知能力;NTC热敏电阻能监测温度,却无法主动切断电路。平尚科技的协同设计以动态能量分配为核心,TVS二极管负责瞬态电压抑制,NTC实时采集温度数据,并通过逻辑电路触发MOSFET关断,实现“监测-响应-隔离”的全链路保护。

以某77GHz前向雷达的电源模块为例:当负载短路导致电流骤升时,平尚科技的**超快恢复二极管(trr<10ns)**率先导通泄放能量,同时NTC热敏电阻(B值=3950K±1%)在10ms内检测到温升并发送信号至控制IC,驱动MOSFET在20ms内切断主电路。此协同机制将故障电流限制在安全阈值的70%以下,较传统方案响应速度提升3倍。
车规级器件创新与可靠性验证
平尚科技的TVS二极管采用硅外延层叠结构,通过离子注入工艺优化雪崩击穿电压一致性(±3%),30kV/μs压摆率耐受能力满足ISO 16750-2标准。NTC热敏电阻则通过玻璃封装与稀土掺杂陶瓷基板,在-55℃~150℃范围内的阻值漂移率低于±0.5%,湿热老化(85℃/85%RH 1000小时)后性能衰减<1%。

在AEC-Q101认证框架下,TVS二极管通过1500次温度循环(-55℃↔175℃)与50G机械冲击测试,漏电流稳定在1μA以内;NTC热敏电阻通过AEC-Q200认证的盐雾腐蚀(5% NaCl 96小时)与振动耐久性(20G RMS)验证。某新能源车型实测数据显示,搭载平尚协同保护方案的雷达模组,在负载突降测试中电压过冲从48V降至12V,芯片烧毁率趋近于零。
协同关断机制的技术细节与行业应用
平尚科技的方案包含三级防护架构:- 初级防护:TVS二极管(SMA封装,36V钳位电压)抑制纳秒级电压尖峰,能量吸收能力达600W;
- 次级响应:NTC热敏电阻(0402封装,10kΩ±1%)监测PCB热点温度,通过ADC实时反馈至MCU;
- 终极关断:MOSFET在温度或电流超阈值时切断主电路,并启动自恢复保险丝(PPTC)防止二次冲击。

在ISO 11452-8大电流注入测试中,该方案使雷达信号链的误码率从10^-5降至10^-9,通信延迟缩短至3ms。某L4级Robotaxi项目采用平尚方案后,其角雷达模组在-40℃冷启动与125℃高温循环工况下的故障间隔里程(MTBF)突破50万公里,散热系统能耗降低30%。
智能化升级与未来趋势
平尚科技正研发集成化保护模组,将TVS、NTC与控制IC封装于单一芯片,通过AI算法预测故障趋势并动态调整保护阈值。例如,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模型,可提前50ms预判过流风险并启动预降载策略。此外,无线温度监测技术的引入,将消除NTC引线对高频信号的干扰,为120GHz超高频雷达提供无缆化保护方案。